焦点访谈
原标题:老有所依补短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失智老人逐年增多。他们的护理问题给很多中国家庭带来不少焦虑,是他们“急难愁盼”的大事,也是养老服务中的“难中之难”。因为意外伤害、疾病,一些老人的吃饭、穿衣、起床、如厕等日常行为能力、生活能力和一些社交能力衰退、降低甚至丧失,出现失能半失能。而有的老人甚至对于“我是谁?我在哪?现在是什么时间?我在干什么?怎么干”这样的问题都失去了判断,或者呈现出一种混乱状况,陷入失智状态。他们最大最迫切的需求就是长期的专业的护理、/P>
湖南湘潭盛奶奶因突发脑梗而半身瘫痪,儿女们都要上班,没有充分的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生活和康复成为家里的一个难题、/P>
像盛奶奶一家的情况,在进入老龄社会的今天并不少见。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约4000万,失智老人大约?000万以上。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失智老人还在不断增加。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不同于普通老人,它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需要更专业的技能、/P>
经过了解,盛奶奶的儿女把老两口都送到了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办的专业医养结合机构、/P>
2020年初,因为意外中风,盛奶奶的身体一度非常虚弱。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老人得到了专业的精心照料,如今,老人的身体情况已经大为改观、/P>
专业护理可以大大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人负担,但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是一大难题,这也让湘潭第六人民医院经常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P>
满春莲是这家医院的一名护理员,今?0岁,她要照护7位老人,其?位老人中度失能,小满就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满春莲做护理员已有8年,像她做这么长时间的并不太多见、/P>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 李永新:与我国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人员短缺,能力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员是短板中的短板、/P>
我国目前有超?000万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人需要照护,但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仅?2.2万名养老护理员,在考虑家庭照护资源后,短期内仍存在超百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P>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 李永新:出现这些情况主要与这一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低,职业上升通道不畅有直接的关系、/P>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公立养老综合性医院,目前?40多名护理员照?00多名重度失能、半失能和长期患病的老人、/P>
为解决护理员短缺问题,也为提高护理技术水平,2014年,第六人民医院设置了护理员工作部,负责招聘和管理护理员、/P>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院 向明凯:把中间环节的利润直接分配给了护理员。这里最低的三千多块钱一个月,高的八千到上万元,在当地来说这个薪酬水平有一定吸引力、/P>
提高护理员的薪酬只是吸引人的办法之一,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护理员的培训和管理、/P>
每隔半个月,就有专业护士帮助护理员“复习”翻身、拍背除痰、防跌倒以及一般急救等老年人生活护理操作流程、/P>
培训与“复习”,让护理员提高护理技能,同时,医院还设置了护理员主管、组长,护理员岗位,为他们提供职业晋升渠道,并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满春莲已成为组长,加上组长补贴,每月工?800元,一般护理员平均工资也在5000元左右,医院还为他们购买了意外险和医疗险、/P>
即使这样,护理员队伍还是比较老化,第六人民医?40多名护理员中,有190多名?0岁至55岁这个年龄段。想招聘年轻护理员并不容易、/P>
湘潭第六人民医院在未来几年,也将面临年长护理员陆续离岗,年轻护理员短缺的状况、/P>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湘潭第六人民医院尝试开设了护士岗转护工岗通道,六名专业护士,主动提出转为护工岗,获得护士和护理双证、/P>
除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医院还与当地的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深度校企融合,实施医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P>
不仅是湘潭,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尝试建立养老护理队伍。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而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上海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发布养老护理员行业工资监测结果,发展面向在职人员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大专教育,为护理员提供发展渠道,曾举行六次养老职业技能大赛,设立“百佳养老护理员”评比表彰项目,养老护理员队伍不断发展。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护理员?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持技能等级证书的超过?0%、/P>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也提出“加强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储备”,随着社会对老龄化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将投入到护理队伍当中、/P>
与此同时,如何降低失智失能老人数量增长的趋势,这也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P>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研究员 吴静9/STRONG>失能失智其实是一个隐匿的、长期的、渐进的相关危险因素积累过程,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是有可能造成失能失智的高危因素。我们国家的老年人里78%都有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病,所以说高危人群的比例还是挺高的、/P>
如何减少老年人失智失能的发生,或延缓它的发展?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是行之有效的方式、/P>
?021?月以来,成都市温江区?个社区联合开展国家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这个综合项目覆盖人口?1900人,涉及宣传、筛查、干预等环节、/P>
为获得公众配合,温江区首先展开对全体人群的健康教育,随后由专业团队通过半个月的基层筛查,确定本?36名老人存在失能失智高风险。针对这些老人,采取预防干预措施,这是最关键的环节、/P>
预防干预就是针对主要慢性病及高危因素进行综合防控和管理。比如失能失智风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膳食与体重管理、放松训练、抗阻运动,从而阻断或延缓高风险老年人群的失能失智进程、/P>
成都温江区万春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龚艳,多年来一直负责老年人慢性病咨询和失智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工作。去?月,在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启动后,她参加了中国疾控中心、成都市温江区卫健局以及医院的培训,负责万春镇的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工作。除了龚艳,当地政府部门主管负责人、镇和街道相关负责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等大约40人参加了这些培训、/P>
目前,成都温江区为期一年的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项目已经进入尾声、/P>
像这样针对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的试点项目,除了四川,还在北京、辽宁等15个省区市展开,覆盖常住人?570万。如果说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在一个较小的闭环中,那么对失智失能高危老人的预防干预则是一个开放的链条,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其中、/P>
针对护理员短缺等现象,近期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持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业。同时,规划还提出,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5%。失能失智老人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老有所依”,既能缓解众多家庭的后顾之忧,也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P>
制片人丨刘雪 李作诖/P>
编辑丨李景梅 赵雄
摄像丨吕少波 陈鑑开
策划丨余仁山
责编丨温 时瑶
剪辑丨苗佳亮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