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 理论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9span>新华日报
2023-09-23 07:53

原标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彰显了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坚强决心。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专门部署,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p>

科技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教育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联结点和交汇处,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更大力量。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更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教兴国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担负起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p>

党的领导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更应该顾大局,讲政治,强化责任落实,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基本遵循。高等院校党委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政治三力”的坚定践行者,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产出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实践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事业方面取得的诸多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新征程,各高校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有所突破,更应谨记这一克难制胜的法宝、/p>

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举国体制?02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作为新时期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纲领性文件,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奠定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一直贯穿其中。新时代对举国体制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其主要特征包括:战略重要性更加凸显、系统复杂性尤为突出、多学科融合成为趋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要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能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高校应当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以科研为目标、以任务为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p>

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呈现新的特点,从以往的跟随模仿、单点突破向原创性、系统性创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盯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和卡脖子关键产业技术等重点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在重点关键领域,汇聚力量,集聚资源,对基础前沿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积极破解“卡脖子”难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p>

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现代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顾历史,在历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基础研究都发挥了先导作用,每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以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基础。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大国间的竞争格局。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其一,要突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研究科技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其二,要优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当提高基础研究强度,积极发挥制度、政策、机制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其三,要加快构筑基础研究高水平研究平台,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高自主研究平台、仪器设备国产化能力和应用规模,不断提升解决重大基础问题的水平。其四,要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评价体系,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坚持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其五,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nbsp;

'span style="text-indent: 32px;">余海洋,作者单位:常州大学(/p>

责任编辑9span>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