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增 - 理论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敇/h1>

——关于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建?/h1>
来源9span>甘肃日报
2023-09-22 13:17

原标题: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主题(/p>

——关于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建议(副题(/p>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选择最有效的能源转型路径,使甘肃新能源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既是“十四五”规划和未来能源规划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甘肃新能源产业抢抓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组成专题课题组,对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模拟分析工具,探寻在能源结构更新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甘肃能源系统优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和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课题组认为,大力增加风光电开发是甘肃未来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方向,能够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减少碳排放。应选择风能作为主要的新能源,并改进光伏和光热技术,使得太阳能可全负荷出力,以增加太阳能在转型过程中的份额。同时,大力开发低成本的储电技术。最终,在技术进步和结构更新共同作用的路径下,使能源系统可以完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p>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认为,近年来,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9/strong>

新能源高比例特征明显。截?022年底,甘肃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38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53.8%,同比增?1.2%,较“十三五”末增长?5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012年底?1.8%提升?022年底?3.8%,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2012年底?.8%提升?022年底?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底?7.4%提升?022年底?4.72%,新能源利用率由2016年的60.3%提升?022年底?5.3%,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布局在全域展开。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酒泉风电基地和金昌、凉州等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除河西地区外,河东地区新能源也得到有效开发,定西通渭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成,庆阳、白银等地新能源将作为“陇电入鲁”工程配套电源,得到规模化、基地化开发,形成集中式和分布式相互融合的新能源发展格局。电力外送新能源占比高。跨区外送电量显著增长,2022年全省外送电?60亿千瓦时,比2021年增?3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113亿千瓦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达?3.28%。同时,甘肃统筹解决消纳、外送、调峰、并网、产业等相关问题,推进实施陇电入鲁、陇电入浙及酒泉至中东部特高压工程。截?023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已通过特高压通道输送至全国20多个省份,形成了大送端绿色电网格局。新能源消纳水平着力提升。甘肃通过推进直购电交易、新能源替代自备电厂发电、加快建设敦?00%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推进清洁能源供暖和电能替代等示范工程,全力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目前,风光电设备利用率已达?6.7%。示范项目引领作用突出。敦煌大?万千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项目建成并网,标志着甘肃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性菲涅尔技术在国家开展示范推广应用;网域大规?20兆瓦时电池储能电站试验示范瓜州项目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电网侧储能项目,为储能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甘肃电网网架结构不断强化并完善。国网甘肃电力持续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统筹各级电网建设,全面推动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研发应用,提高新能源发电消纳和存储能力,甘肃电网作为西北电网电力电量交换枢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凸显、/p>

课题组认为,甘肃推动能源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有以下三条:

需求端发力,提升新能源消费。应该在需求方面设置更多激励措施,而不是在供求侧方面设计,“弃风弃光”现象始终是新能源发展的阻力。有关部门应通过培育新能源负荷市场,增强地方消费能力,增加地方用电需求。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当地电力负荷,促进电网输电容量扩容。推动新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快速创新电力交易形式、/p>

开发新能源的多种用途。可以开发多能源集体加热方式,例如加热季节的电锅炉集中加热或太阳能热产生的热量加热。河西走廊冬季寒冷,采暖期长,消耗能源较多。废弃的风能和太阳能可以转换成电采暖,以解决采暖季节的采暖需求。增加建筑房屋和工业生产领域新能源的使用。例如将新能源作为建筑和房屋的能源供应和利用,将太阳能热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热处理、干燥和蒸馏等环节,将风能用于提供动力和发电,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拓展新能源在交通运输和农业领域的应用,例如,开发和推广电动汽车技术可以减少石油消耗和碳排放,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使用太阳能灌溉系统、太阳能养殖系统、生物能源发电系统,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p>

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电力输送能力。近年来,随着输电工程的建设和省级电网的建设,电力输送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输送需求。可再生能源供应中心和电力需求中心的不匹配使得未来能源转型过程中,西部地区需要更多地承担发电与电力输送任务,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也使得能源系统需要转移多余电力。除与国内省份之间的电力贸易之外,未来甘肃也应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规划和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带输电走廊建设,实现与中亚五国电网的对接,开拓甘肃输电国际市场、/p>

课题组认为,推动甘肃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应做好以下四点:

推动多层次核心技术领域协同创新。虽然科技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大大提升了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能源领域技术水平,部分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综合来看,部分技术和装备仍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应根据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的不同领域、不同类别进行细分管理,制定不同的研发战略。一是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推动科学家和研究机构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建立高效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转化率,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三是加强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避免重复研发,提高效率和效果。四是推动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五是健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为新能源产业的研发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例如,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和专利保护等,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p>

推进电力协调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力争风电、光伏用户平价上网,建立起新能源为主导的风光水电核“五位一体”绿色能源体系,努力将甘肃打造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一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电力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通过与周边地区建立紧密的电力互联互通机制,利用电力资源的互补性,实现互利共赢。二是积极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示范基地的构建,着力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电网枢纽、新能源辐射中心,建成运行良好的智能甘肃电网,为甘肃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基础数据与关键的技术支撑。三是健全电力规划和调度管理,加强电力规划管理,合理确定电力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提高电力供需预测准确性,优化电力调度管理,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四是积极建设国家级兰州新区全球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仿真验证平台,搭建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宣传培训、科研攻关、仿真试验综合平台,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应用积累经验、/p>

加强能源转型与社会不同领域的协同规划。“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融合将越来越深入,能源转型政策应以全域性、动态性的系统性思维进行建构。一是制定综合能源转型规划,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侧重于整体协同发展,考虑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和问题。二是搭建跨部门合作机制,能源转型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要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能源转型。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不同领域的协同规划需要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促进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加强合作和互动。四是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跟踪能源转型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有助于提高能源转型与社会各领域协同规划的效果。五是发展“新能源+”产业模式,着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绿色农业”“新能源+智慧园区”等产业模式的发展,为传统行业升级注入新活力、/p>

为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提供激励性、保障性政策。一是提供财政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并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减税、对新能源产品的认证和推广等。三是建立产业链整合机制,通过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整合,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提高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力。四是为新能源产业新增容量提供多元化政策保障,在新能源发展中要注重与电网发展规划相适应,因地制宜进行战略布局,同时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五是激励企业与社会大众积极响应参与新能源转型发展进程,能源转型的成功与公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应该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居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构建能源供需互动的新业态,最终形成全民低碳、全民节能的社会体系,使能源转型的规划符合社会各界的期望、/p>

'span style="text-indent: 32px;">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练/span>(/p>

责任编辑9span>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