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广西工匠”谭湘光:潜心织锦五十载,传艺助残守初心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庞慧敏 通讯员蒋少萱 实习生冯敎/P>
包包、披肩、壁挂、耳环、小挂件……走进谭湘光大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的工艺品,这些色彩斑斓、精美的物件,都是由壮锦制成的手工艺品。谭湘光大师工作室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仙葫经济开发区的一栋写字楼内,每天上午9点,谭湘光都会准时到达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P>
作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不久前,谭湘光刚荣获?021广西工匠”年度人物。今?7岁的她,?6岁第一次坐在织机前织锦起,至今伏首三尺织机已有50余年。她潜心织壮锦,不断改进工艺,将民族感与时代感融入作品当中,作品获奖无数,也不断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P>
融合创新,壮锦出现新生机
壮锦是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谭湘光说,织锦是一门寂寞的工作。它不仅磨炼手艺人坚定的意志,也锻炼每一个织造者持之以恒的顽强信心。“学好手工织锦技艺,离不开四个‘心’,首先要有热爱之心、其次要用心、耐心、最后还要有创新”、/P>
干一行,爱一行,埋头织锦的谭湘光一直深知传统技艺要与时代融合才能焕发生机,这么多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对壮锦的研究与创新。为改进壮锦织艺,谭湘光引进过杭州织锦的先进设备,解决了壮锦的宽幅问题,“用传统设备织一幅两米宽的壮锦,必须要先织几幅再拼起来,用新设备织一次就可以了。“/P>
设备创新的同时更要考虑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才能突破商务馈赠的局限,真正做到市场化。背小孩用的背带心、床单被褥、挂在墙上的壁挂等饱含民族元素的传统壮锦产品制作工艺复杂,耗费时间长,价格也相对昂贵,购买人群小。“只有让壮锦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时尚元素,才会受年轻人喜爱,才能得到市场的肯定。我们目前所做的产品都是将壮锦融入到生活当中去,既体现民族的特色,又有时代感。”说着,谭湘光取下她原本带着的袖套,展示衣服袖子部分的壮锦花纹,“传统的壮族服装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会穿,但是经过改良的带有壮锦元素的衣服可以穿来上班。“/P>
如今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开发的含有民族织锦元素的产品类型丰富,涉及家居饰品、服装、包包、头饰、耳环手环等方面,还会根据不同的生肖年制作相应的产品。最近,她的工作室刚刚创新设计了一个“虎头枕”,深蓝色的壮锦上用红白两色的图案进行点缀,长条形枕头的两头抬高,做成了虎头的形态,中间下凹的弧度让人躺下时刚好贴合脖颈,她说,“这个颜色既漂亮又耐脏,枕头两边高中间凹进去,睡起来能很好地支撑脖子。“/P>
非遗进校,壮锦传承有了后来人
为了避免出现壮锦文化传承出现断层,谭湘光决定结合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需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宾阳织锦技艺引入课堂,将更多目光投向年轻人、/P>
2015年,谭湘光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传授织锦技艺,设立大师工作室;2021年,她又前往江西南昌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建立非遗传承基地。“非遗进校园”,让壮锦文化融入学生课堂,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到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让传统的民族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这些壮锦耳环就是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来做的,我觉得很精致漂亮”,谭湘光指着工作室的一隅,忍不住夸赞起来,那儿整齐地陈列着学生们制作的耳环、/P>
也正是通过非遗进校园、校企合作的方式,谭湘光发现了壮锦文化传承的好苗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范丽华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课堂”与谭湘光结缘,“当时我设计的服装作品融入了壮锦元素,谭老师看到之后觉得还不错,就联系我去她的工作室寻找更多设计灵感,到工作室之后我很惊讶,因为有那么多美丽的壮锦,就特别感兴趣。”于是,她在2016年毕业后就一直跟随谭湘光学习织锦技艺、/P>
热爱壮锦的范丽华在师傅谭湘光的指导下,将时尚元素融入壮锦当中,创作出紧跟时尚潮流的壮锦精品。她们共同创作的《锦衣华服》系列壮锦嫁衣,采用了壮锦“万寿花”“龙凤纹”等经典纹样,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018年,该作品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P>
虽然跟随谭湘光学习多年,但是范丽华仍然觉得自身还有很多方面不够成熟,“比如织锦要做的牵线、编花这些本领我还没完全摸透,还要跟谭老师继续学习。”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的老师带过很多徒弟,但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她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将壮锦技艺完全学透、/P>
不忘初心,织锦技艺助力乡村振关/P>
早在2002年,谭湘光便在宾阳县开办了“湘光织锦坊”,开始在当地义务传授壮锦织艺,并为学徒免费提供竹笼织机,带动家庭妇女织锦的同时也传承了织锦技艺、/P>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谭湘光也一直在研究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式,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着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的初心,谭湘光于2021?月,与宾阳县残联共同建立了广西阳光助残基地,教残疾人制作壮锦产品,帮助残疾人增收、/P>
为拓展销路,谭湘光等人在2021年“双11”当晚策划了一场特殊的直播带货活动:由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残疾人担任主播,介绍产品,与直播间里的观众互动。“双11”这场带货直播之后,她们在微信视频号开启了残疾人做手工艺品的慢直播、/P>
黄爱群是谭湘光的得意门生之一,同时也是宾阳壮锦传承人。她经常去给阳光助残基地的残疾人培训技艺,“我从来没有把他们当做残疾人来看,他们通过培训也能把手工艺品做得很好。”黄爱群一直将师父谭湘光作为学习的榜样,“谭老师非常热爱壮锦,没有因为退休停下织锦工作,反而越做越来劲,对阳光助残基地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虽然我们现在也是在慢慢探索中,但是因为有谭老师的带领,我们也很有信心将这件事做好。“/P>
目前,基地结合全国各?0多位非遗传承人设计的多款非遗文创产品,通过谭湘光及其弟子毫无保留的技艺培训,基地招募?0位残疾人能独立地制作出这些产品。期间,她和徒弟们带领学生、农民工、残疾人制作壮锦摆件工艺?00多件,销售额?2万元、/P>
对于未来,谭湘光想继续脚踏实地的做好壮锦文化传承工作,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她认为,“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传承要靠年轻人。”同时也将继续用壮锦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继续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他们用民族织锦做文创产品,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P>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