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点名”:见证发展,绘制未来-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社评

“大国点名”:见证发展,绘制未来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11-05 07:47:4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说到底,人口普查对应的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民生大事,是城市规划、公共服务提供、公共设施布局、公共政策制定等治理格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国家课题。

  11月1日零时,随着普查标准时点的到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开展普查登记。媒体报道显示,今年的入户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同时首次采集普查对象身份证号码,以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

  “人口普查有哪些好处?”“人口普查为何查人又查房?”这几天,媒体上关于人口普查的报道急剧升温,也让公众真切感受到,“大国点名”真的没谁都不行,每一个被普查对象都应该了解并积极参与和配合这一工作,这也是人口普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从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到今年已经是第七次普查了。1964年,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1982年,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年,调查项目拓展到21项;2000年,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首次采用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颁布,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人口普查的不断完善、规范,见证着国家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素质与公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比如,人口普查经历了“全手工”采集、记录、汇总,到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再到今天全面电子化、实时上传信息、用大数据比对查缺补漏的过程,这真实记录了我们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的历程,说明今天我们的互联网普及率、公众对互联网的使用和操作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比如,今年的普查中,如果普查对象户口在老家、常住在外地,会进行两头登记,汇总时再进行排重;对一些作息不规律、下班较晚的住户,普查员会迁就他们的时间,甚至可能深夜入户普查;对群租房等普查“硬骨头”,相关单位和人员也有预案……对比上世纪80年代协助民警普查人口的阿姨所说,“当时没有电话能用来找人,但大家下了工基本就回宿舍、回家”,时下的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等,对应的是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

  再如,今年的人口普查中,不少媒体都在“科普”、回应人们的种种疑虑、担忧,如“填写私人信息会不会泄露隐私”“人口普查收费吗”。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在普查之前已经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一方面,这说明普查工作的周密、周到,另一方面,这反映出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在提高、在进步。

  实际上,对于人口普查,最有必要“安利”的是这项工作面向未来的意义。国家“点名”每一个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其存在、掌握其信息,而是通过对人口的精准画像、对人口信息的分析研判,去勾勒前行的道路、发展的图景。比如,对年龄的统计,可以分析出一个地区有多少适龄儿童需要就学,有多少老年人需要照料,从而指导相关部门规划学校,布局老年人服务设施、医疗资源等;对人口就业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哪类人群就业有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当遭遇地震、洪水、重大疫情等灾害时,人口普查信息也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和物资数量……

  说到底,人口普查对应的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民生大事,是城市规划、公共服务提供、公共设施布局、公共政策制定等治理格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国家课题。

  以高质量的普查给未来一份高质量的规划书、设计图,这离不开每个人的认真应答。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