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劳动者权益,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社评

保护劳动者权益,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程莉莉
2020-10-20 07:00:39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越是矛盾多、纠纷频频的领域,越需要下大力气寻找破解途径。一味回避矛盾,只能使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重。再硬的“骨头”,只要一口一口地啃、一天一天地啃,终有啃下来的时候。而借助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力量,也有助于相关治理的持续推进。

  自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来自《工人日报》的《建筑市场劳务用工调查》系列报道,用先后五篇报道,为公众呈现了建筑领域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变化——政策“重拳”连出;包工头被禁后纷纷寻求出路;劳务中介整合资源谋求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农民工工资改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农民工不再仅凭口头承诺便跟着熟人走向工地……在一次次变革中,市场秩序日渐规范,劳动者权益获得进一步保障。

  建筑业一直是我国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全国2.9亿多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达5400余万人,占比仅次于制造业。与此同时,建筑业在用工问题上却面临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的局面。

  以往,大批农民工在包工头的带领下进入工地,这种分散、灵活的用工形式让农民工往往能快速找到工作,然而,由于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甚至违法分包,行业用工不规范,工人流动性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农民工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当他们面临欠薪、工伤等问题时,往往无法确定责任主体且证据缺失而难以为自己维权。曾经连年出现的岁末讨薪潮,几乎成了公众强烈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而该领域类似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现在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改变的背后,是该领域相关治理的持续推进,是相关部门多年“啃硬骨头”的不懈努力。

  实际上,早在15年前,原建设部就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提出要用3年时间,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此后,紧随市场变化,相关政策不断细化。比如,严禁将工资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明确建筑企业不得聘用未登记的建筑工人等。一系列举措剑指不规范的劳务用工形式,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网越织越密。

  比如,以往,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农民工工资大多靠口头约定;如今,用人单位必须进行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与农民工书面约定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比如,以往,农民工不清楚谁是用工主体,发生欠薪后向谁要工钱、打官司去告谁,都是难题;如今,因工程分包转包而发生的欠薪,都可以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再如,以往,农民工维权时间漫长,常常历经一裁两审若干年,即使赢了官司,也可能因施工单位没有支付能力而陷入拿不到钱的窘境;如今,农民工不必为此而担心,因为有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工之前就必须预存工资保证金,专门用于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诸如此类,建筑行业用工规范一个个确立起来,它们几乎覆盖劳动用工所有环节,让农民工在维权时有政策可遵循、有法规可依从,形成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硬核力量,也大大提升了政府部门在务工者心中的公信力。

  建筑行业用工规范的变化,给其他领域的相关治理带来一定启示。比如,越是矛盾多、纠纷频频的领域,越需要下大力气寻找破解途径。一味回避矛盾,只能使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重。再硬的“骨头”,只要一口一口地啃、一天一天地啃,终有啃下来的时候。而借助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力量,也有助于相关治理的持续推进。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筑劳务市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建筑工地在赶工期和收尾时需要大量临时工,而这些临时工遭遇的入场难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比如,一些不具备用工资质的包工头,通过挂靠劳务公司穿上“马甲”,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后继续揽活,侵害农民工权益的隐患仍在。

  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将潜藏的隐患及时清除,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真正实现规范建筑劳务市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初衷。

编辑: 宋环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