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地摊经济”,并不是“大撒把”-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松绑“地摊经济”,并不是“大撒把”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2020-06-03 07:11:0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此番一些地方为“地摊经济”松绑,不是简单地否定原来的政策、走“回头路”、坐视城市陷于脏乱差等问题中。激活“地摊经济”,规范室外经营,恢复经济活力,是对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智慧的考验。期待各地能够用务实、周详的规划和服务为“地摊经济”保驾护航,释放其无限潜能。

  据6月1日《证券日报》报道,日前,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继四川成都开放临时占道经营后,近来,一些城市纷纷为“地摊经济”松绑,浙江杭州、河南郑州及许昌、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地陆续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

  小地摊,大民生。成都在疫情期间努力复工复产时,率先放开对地摊的管制,拉动就业等效果明显,赢得各界点赞。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成都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当前,不少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千方百计刺激消费、恢复经济,激活“地摊经济”即是举措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六稳”“六保”成为关键词。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各地纷纷为“地摊经济”松绑。在促进城市“夜经济”发展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语境下,作为一条条产业链、服务链终端的小地摊,蕴藏着“激活一池春水”的潜能。而激发每一个小的经济实体的活力,都是为整个经济社会蓄能。

  前些年,各地对摆地摊、占道经营等行为严格管控。从市场监管角度看,这些“卖货郎”多是无证经营,且多是流动售卖,游离于监管之外;从城市治理角度看,垃圾满地、食品安全堪忧、噪声扰民、影响交通秩序等都是公众有目共睹的烦忧,个别地方还存在诸如堵塞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从公平竞争角度看,无证照的地摊对有证照的商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冲击。

  此番一些地方为“地摊经济”松绑,不是简单地否定原来的政策、走“回头路”、坐视城市陷于脏乱差等问题中。激活“地摊经济”,规范室外经营,恢复经济活力,是对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智慧的考验。

  一方面,管理者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在摊位规划、占道时段、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环节做好服务。比如,成都为“地摊经济”松绑之前,制定了包括准入及退出、“红黄牌”制度等规则,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场生动实践。

  另一方面,从长远看,支持“地摊经济”发展,不应仅是为解决当下一时之需的布局,更应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和消费潜力的视角,为其健康发展探索路径和模式,促使其“聚沙成塔”,成为我国经济活力的组成部分。而这需要系统性规划,比如认可地摊的市场地位、规范准入许可;规划高效的多用途摊位、实施动态监管;严控食品安全,保障产品质量;实施税费优惠措施、补上偷逃税款方面的短板等。

  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繁华的城市少不了烟火气。稳就业保民生,激活“地摊经济”是一种务实选择。期待各地能够用精准、周详的规划和服务为“地摊经济”保驾护航,释放其无限潜能。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