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让藏身“暗网”的不法分子脱下“隐身衣”-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必须让藏身“暗网”的不法分子脱下“隐身衣”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张子谕
2020-05-14 07:06: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网”为不法分子猖獗作案、隐匿犯罪痕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不法分子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扩散到更大范围,其危害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防护制度、做好风险点和危险源排查管控等,是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面对的新挑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公布,南通、如东两级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暗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查获被售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5000多万条。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2019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的10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典型案件之一。

  “暗网”在近年来一些案件中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它是指利用加密传输、P2P对等网络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匿名的互联网信息访问的技术手段。“暗网”中的数据用常规浏览器、搜索引擎难以检索,相关交易也多使用虚拟电子货币。

  如果将互联网世界看成一坐冰山,那么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网络只是露出海面的一角,深埋在海平面之下涌动的互联网世界,包括“暗网”,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碰触。正是因为其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网”为不法分子猖獗作案、隐匿犯罪痕迹,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为某些不法分子穿上了“隐身衣”。

  比如买卖个人信息、传播淫秽物品、毒品交易、贩卖人口等都是“暗网”常见的犯罪活动。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暗网”的不法份子甚至开始倒卖口罩、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

  “暗网”中的违法犯罪行为频发也推动了某些次生风险、衍生犯罪的增长,比如,“暗网”个人信息买卖导致的个人信息裂变式扩散,让电信诈骗犯罪越来越“精细”,助推了盗用个人信息的互联网金融犯罪呈现高发态势等。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而一旦技术“黑化”,后果十分可怕。它会助纣为虐,使不法分子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扩散到更大范围,其危害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拿贩卖个人信息、黄赌毒交易甚至贩卖人口来说,“暗网”等非法途径造成的危害超出很多人想像。

  因此,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阻止类似“暗网”等技术的肆虐,必须立即提上议事日程。比如公安机关、网信部门、互联网公司等加强合作,从技术上收紧针对“暗网”的访问方式,提高追查定位“暗网”使用者的能力,提升数据安全系数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暗网”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借“暗网”死灰复燃的传统犯罪和衍生风险同样值得警惕。比如,就目前披露的情况看,犯罪嫌疑人售卖的个人信息多为银行开户、手机注册等数据,这其实还是指向老问题,即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业安全防护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器漏洞较大、应对信息泄漏风险能力不足等,导致信息泄露。可见,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依旧来自“看得见”之处。所以,打击“暗网”的另一个发力点仍在于“明网”。

  2017年6月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等做了原则性规定,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做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基本遵循。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一些企业会在利益驱动下乱伸手,无论是主动——快递员售卖快递面单、程序员泄愤而泄密,还是被动——网站存贮敏感信息未加密、连锁酒店开房信息被“撞库”等,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都为“暗网”里的生意提供了“沃土”。

  封堵“暗网”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携手努力,而源头治理、压实主体责任无疑是重点。比如,让“暗网”信息泄漏导致的衍生犯罪不再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信息泄漏不再发生。如何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防护制度、做好风险点和危险源排查管控等,是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面对的新挑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