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坚守“知识有效转化”,考验知识付费的未来-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社评

能否坚守“知识有效转化”,考验知识付费的未来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2020-04-15 07:14:4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知识付费时代,提纯内容的含金量是永恒的主题,优化性价比、细化知识类别、深耕专业权威,都至关重要。

  据4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给诸多行业带来下行挑战,而在线上,以知识付费为代表的平台逆势而上,迎来一波快速发展。据统计,在防疫期间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的用户超过六成。业内人士表示,知识付费平台在特殊时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借此契机快速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该行业提前进入了比拼内功的“下半场”。

  知识付费,简单理解就是在相关互联网平台上付费获取某些知识的过程。当前,知识付费主要有商业类、读书类、音频直播类、在线教育类等。其中的主要逻辑是:知识产生-筛选-传播。也就是说,知识在生产出来后,相关平台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专业、更精准的知识筛选服务,用户付费获取后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从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让知识付费被大众熟知。比如,罗辑思维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知识付费不断向人们强化着“为知识埋单”的观念,也体现出资本的嗅觉。

  而知识付费的发展并不顺利。其中有内容不符合用户期待的原因,用户得到的解答不过是人尽皆知的常识,“知识和常识,傻傻分不清楚”,消解着用户的信任与耐心;还有些平台收费超出用户心理承受范围,收费规则不透明,用户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不能与支付的费用相匹配;部分行业乱象败坏了公众对这一行业的初始好感,比如有的平台上相关知识被指掺假和蹭热度,有的平台直接“割韭菜”,被批“资本的游戏,普通人敬而远之”。

  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对知识的尊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8亿元,照此趋势,2020年这一数字还将有较大增长。如果说,知识付费的“上半场”是在市场试水、刷存在感、圈地抢人头,那么其“下半场”显然应当思考如何从“站稳脚”向“跑得远”发力。

  站在用户角度,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能力应成为“下半场”商家较量的“得分点”,这也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简单打个比方,同样讲故事的两个商人,一个把来龙去脉说给用户听,一个在讲故事的同时还解构故事、融会现实生活,给用户带来更多启发和能力的提升,那么谁更可能先“赚它一个亿”?

  就长远发展的健康模式看,知识付费产业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应成为努力方向。比如,地域上既要覆盖大城市,也要兼顾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类别上百花齐放,不仅有头部KOL(关键意见领袖)带来日活与流量,也要有中长尾KOL输出干货和内容等。

  当然,知识付费时代,提纯内容的含金量是永恒的主题,优化性价比、细化知识类别、深耕专业权威,都至关重要。

  回望知识付费发展的大致轨迹,不难发现,过去几年,一些平台多少有些偏离知识筛选、知识转化的初衷。有的平台从爆火到迅速熄火,用户“用脚投票”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知识变成一门生意,难免被资本和市场裹挟。而行业发展最忌讳的是分不清方向、应对失策,那样的话,被拍在沙滩上将是“分分钟的事”。而理清思路,坚守初衷,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用户预期的价值,行业的发展才会更为顺畅。而这无疑很考验相关投资人与监管者的定力与眼光。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努力发挥好工会消费券的“乘数效应”

    工会消费券的发放,对于提振消费信心是明显的,工会会员数量庞大,消费的规模效应显著。另外,工会会员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消费券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覆盖到职工群体,其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 中工时评:瑞幸造假给资本市场上了一堂警示课

    曝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后的一周时间,瑞幸引发的资本市场“余震”不断。在“全球最快IPO公司”的光环下,这家咖啡公司的造假事件迅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做空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都被迫“出圈”。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