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时评:服务再智能也得有“说话”的人-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中工时评

中工时评:服务再智能也得有“说话”的人

舒年
2019-12-04 10:43:48  来源: 中工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一篇针对某电信运营商服务热线“找个‘人’来说话有多难”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不论是电话热线还是网上平台,消费者需要咨询和帮助乃至投诉建议时,难寻人工服务并不鲜见。一些服务商和相关平台使用机器人语音进行自动服务,美其名曰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则削减了人工服务的成本。

  诚然,采取所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确可以提升一些工作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消费者需求都可以用机器人自动服务来满足。毕竟,机器人自动服务,大多针对的是简单的共性问题,且消费者需要了解一定的服务信息,才能正确引导机器人进行服务。

  可是,消费者和服务商之间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当消费者已经无法自行解决问题并求助于客服,就说明其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网上难以查找到解决方案的个性化问题,仅靠机器人客服无法解决。对于不善于使用网络的老年消费者而言,机器人客服也难以满足其需要。另外,在实际情况中,不同消费者对同一问题的描述也是不同的,以很多企业现有的智能服务技术,难以分辨和解决。更何况,当消费者面对操作复杂的机器人服务系统,听着语音手忙脚乱点击良久,却找不到可以“一吐为快”的途径,体验感不言而喻。

  事实上,很多企业最初推出智能服务时,本意是提升服务质量,并尽可能确保服务的公平性,避免因接待人员个人素质高低而出现偏差。但之所以实际效果南辕北辙,关键在于在引入人工智能时,一来缺乏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二来过于一刀切,隐藏甚至彻底舍弃人工服务渠道,使得消费者一旦在机器人处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任何救济机制。

  对此,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要求企业不得完全舍弃人工服务和投诉渠道,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的企业。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当以此为戒,智能与人工应当在政务服务中相得益彰,而不是有了智能就完全舍弃人工。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一线户外职工防护物资应有保障

    2月2日,贵阳市紧急调配5.47万个医用口罩和1.26万副手套,确保当地环卫作业人员领取到防护物资,贵阳市的做法,值得其它地方效仿。

  • 中工时评:不要在危难时才想起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这是一份让人感动的日记,无论是爱美的年轻队员剪去秀发,还是临时党支部收到的那53份入党申请书,都让我们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和人间的朴素真情。

  • 中工时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他们在负重前行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记忆中,春节代表团圆、祥和,百姓希冀安康、幸福。但是,今年春节正逢新型冠状病毒肆虐,防疫抗疫工作刻不容缓,广大医护人员面对毒害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别、危险,置自己于险地不顾,去换回他人的平安,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在这样的壮举前,任何文字、赞美都不免有些苍白无力。毕竟,他们时刻在和死神竞速,这既是在彰显“南丁格尔精神”,也是在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词”。

  • 中工时评:对快递员“退场”要有机制准备

    根据国家邮政局下属的中国邮政快递报社发布的2019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职业调查报告,40岁以下人员构成快递员从业主体,46岁以上的快递员仅有5%,从业3年以内的快递员占比超过半数,5年以内占比近四分之三。而在劳动收入和强度上,四分之三的快递从业人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超过两成的从业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