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变水电站”背后的故事 - 天津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堰塞湖变水电站”背后的故事

来源9span>中工罐/span>
2021-08-06 09:53

  当前,在云南牛栏江红石岩堰塞坝上,原来破败的地震带废墟一去不复返。一个水清岸绿的生态之湖、一座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奇迹般地出现在这片高山峡谷中。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明宇近四年时间,面对无数次余震的威胁、无数个难眠的夜晚,带领员工以无一人伤亡的骄人成绩,攻克多个世界级技术难题,让“地震带”堰塞湖变身成为水电站、/P>

李明宇(左一)在红石岩堰塞体整治项目参加设计现场技术交应/FONT>

  2016?月,李明宇临危受命,担任红石岩堰塞体整治项目常务副经理。原?014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5级地震后,近1000万立方米的塌方体下滑形成堰塞湖,威胁着下游两岸三县(区?0?万余人的生命安全。五年之后,昭通鲁甸地震灾区千余个恢复重建工程已相继圆满收官。而红石岩堰塞体整治项目,因其世界级难度始终未能开工建设。因为此堰塞体地质条件复杂,且堆积体不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垂直建?.2米厚?37米深的防渗墙,在国内外均为首例,没有施工经验可供借鉴、/P>

  虽然李明宇曾经创造过高原“神话”,在海?100多米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创下了三项世界纪录,同时获得四项国家专利授权。经历过十几个工程项目的李明宇,也是头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地质条件,他说:“在红石岩,每一天心都是揪着的,施工地层情况太复杂,随时面临突发事故。“/P>

  2017???时,鲁甸县突发地震,施工现场震感强烈。震后,右岸机组操作手发现钻头被卡住了。由于右岸防渗墙上游为高100多米的堆积体,如果出现塌孔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李明宇带领抢险团队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分析钻头所在位置和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最终确认钻头卡?10余米的位置。一次余震后,边坡落石稍停。李明宇立刻组织人员打捞钻头。一边是余震后的惊魂未定,一边是急需解决的塌孔事故难题。“我们就是来解决难题的,遇到任何难题都必须想办法解决!”李明宇带领的项目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研究解决办法,通过不断实验,最终从技术、管理、资源和安全4个方面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安全下开展施工、/P>

  李明宇带领员工,按照专家组论证确定的“除害兴利,变废为宝”的红石岩堰塞湖整治方案,利用天然堰塞坝作为挡水建筑物,进行后期整治,克服重重困难,在堰塞坝上建造了最大深度达137米的防渗墙体,防止湖水渗漏,最终把堰塞湖改造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P>

  考察工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感慨地说:“只有水电基础局这个王牌军,才能完成这样的世界级难题。”(据《天津工人报》报 天津工人报记 王洪 通讯 张焕 陈静(/P>

责任编辑9span>柳阳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