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不断更新的城市留下乡愁
据《南国早报》报道,狮子、羊、鹿、大象滑梯……不少老南宁人的相簿里有小时候在大板二区和这些景观雕像的合影。今年以来,大板二区的拆迁工作有序进行。小区内10余座拥有42年历史的景观雕像该何去何从?几名社区老居民牵头发起一个公益活动,寻求办法解决这些景观石雕的保存问题、/P>
乡愁,是指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019年初+FONT class=taboo>习近干/FONT>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前门东区视察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P>
总书记的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关于守护城市“记忆”,官方和民间日渐重视、已有共识,但城市总是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故而在实践层面上,各地仍会碰到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建与修关系的具体问题,处理起来并不容易、/P>
比如大板二区的老物件,它们虽不是受保护的文物,但存在了数十年之久,是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小区居民乃至更多市民的情怀所在。试想,如果这些老物件甚至更多“南宁印记”都消失了,乡愁依靠什么来承载呢?
乡愁,必定是需要载体的。载体可以是村里的一棵树、一爿池塘、一段石板路,可以是城里的一家店、一排骑楼,一串叫卖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乡愁的载体正在消失;而与此相对的,则是防止乡愁载体消失的努力一直在持续。这方面,不妨选取三个片段看一看、/P>
10年前?012年,南宁市对“三街两巷”进行改造,在恢复街巷历史肌理和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挖掘片区历史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兴宁路西二里”“兴宁西街”被改回了“金狮巷”“银狮巷”的名字。这样的“两巷”,显然更能留下乡愁、/P>
20年前?002年,南宁市对新会书院进行全面维修,书院成为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邕剧的展示中心,“‘邕州神韵’地方戏曲周周演”在这里长期举办,前来听戏的不仅有年迈的老票友,还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活起来”的书院,显然更能维系乡愁、/P>
30年前?992年,南宁市白沙大桥动工修建,在设计方案中,引桥从两棵古榕所在地经过。这两棵古榕,是早年中共地下党员们在津头村活动时辨识方向的地标。大榕树下,是后来大人们纳凉、谈天的地方,是孩子们看小人书、玩乐戏耍的去处。此事,后来以增加资金投入,让引桥拐弯、为古榕变道而告终。至今安然的古榕,显然更能引发乡愁、/P>
凝望活着的古榕,逛逛活动不断的书院,感受一下网红打卡地“三街两巷”的活力——“活”的载体,才是乡愁的归宿、/P>
活在回忆里,渐将淡去;活在现实中,历久弥新。由此观照大板二区老物件,在力所能及时尽量不让它们消失,这就是在为市民留住情怀、为城市留下乡愁。(管弦士)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