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过程。高校拥有系统的教育资源和整合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是扎根社会主义办大学的本质要求和高校实现服务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教育资源、人才供给、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高校大有可为、/P>
依托高校教育优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STRONG> 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是人力资本,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城镇化的推进加剧了人员流动,农村受教育情况普遍较低,导致了农村人口择业范围受限,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经济报酬少的非竞争性岗位,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也加剧了精神上的落后,从而导致内生动力不足。高校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人才是高校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在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挥人才教育资源优势,因人、因类、因势,精准施策帮扶。高校要量身定制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帮扶等举措,通过培训提质增效,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分类实施基层干部乡村治理专题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技能培训,确保基层群众发展致富有“技”可施。高校要面向基层群众分类推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依托博士服务团、专家工作站、师生实践团,实施环境生态保护治理、红色生态旅游开发、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生产线改造等项目,深入实施技能培训工程,通过“人?项目”“人?基地”,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农业生产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培训、决策咨询、科技支援、/P>
依托高校人才优势优化乡村人才结构、/STRONG>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治理创新的关键是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在乡村振兴中,应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乡村,如引导一些高校智库、市场机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事业发展。通过吸纳更多的优秀高校人才到基层就业等途径增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力量,能够极大丰富乡村治理结构。一方面,高校最大的人才优势体现在高学历人才的聚集,教学和科研对于社会治理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作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跨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够为乡村治理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矫正。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是高校的本职使然。高校具有相对完善的基层就业引导机制,有免费师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以及返乡创业支持政策、税收减免优惠等引导政策,鼓励专业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投身基层治理,进而推动乡村社会发展。同时,高校要完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基层治理、返乡创业、农村生源人员信息库,实施跟踪培养、定向培养,推动人才回流,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素质、/P>
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助力产业价值升级、/STRONG> 部分乡村社会由于不具备人才、技术、资本等产业升级要素的支持,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在高价值链的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升级、自主研发等方面,产学研的深入推进使得高校能够聚集各个价值链的产业要素。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产业要素升级,以要素升级促进资源附加值提升,是高校在脱贫攻坚领域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高校应该积极发挥产学研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积极推动乡村规划特色种养产业发展,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广泛调研乡村产业经济现状,依托资源勘探、环境治理、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优势学科,重点帮助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振兴“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要打造“党建组团、农户抱团、合作社带动、供销单位发力”的四位一体产销链条,积极引入校友、合作单位等企业资源,有效对接市场,大力拓展校内销售渠道,整合产业品牌,打造“直?宣传+销售”的全域帮扶模式,为实现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P>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发挥自身人力、智力、科技等方面的优势,结合乡村的原有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群众现实所需,重视规划先行,强化分类指导,加强分层推进,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发挥好人才帮扶和科技帮扶重要作用,助力乡村在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取得实效、/P>
(作者:边晓 桂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