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减税”红包释放政策善 - 评论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生娃减税”红包释放政策善愎/h1>
来源9span>光明日报
2022-04-01 08:34


原标题:“生娃减税”红包释放政策善愎/P>

“生娃减税”红包来了。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自今年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专扣申报开启填报后?2个小时,已有超过100万纳税人完成了填报。这项减税惠民之举,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增添了一抹暖色、/P>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研究推动?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今?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前后不过半年时间,“减税红包”已经发至千家万户。这既是国家对民众生育养育的支持,也彰显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意图、/P>

从现实来看,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多年低于国际警戒线。与此同时,适婚人口总数下降,结婚率持续走低,不婚、晚育渐成普遍。多重因素叠加,生育话题持续引发公众讨论、/P>

对育龄人群来说,生育信心不足主要源自“生不起”的焦虑?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显示,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妇女,仅不足半数实现了再生育。相当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后顾之忧是经济负担重、婴幼儿无人照料和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而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研数据,我国?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66个,比?0后”低10%、/P>

有效提振生育意愿,亟须重塑生育观念,更需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以经济调节作为关键抓手。通过税改杠杆调收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只有把育儿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蛋糕做大,科学精准降低计税基数,切实减轻个税负担,让“养娃一族”得实惠、有福利,才能缓解生育养育的痛点、/P>

此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有六个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分别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调研显示,“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项目的获益人数最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群体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减税比例最高、减税额最多、/P>

由此可见,越是吃劲的地方,越要润滑加油。越是承压群体,越要减负纾困。这才符合税收公平的基本原则。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扣除,增列为第七项内容,既是个税完善“扩容升级”、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覆盖,也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良性互动、/P>

服务生育的务实举措逐渐浮出水面,瞄准痛点难点逐个击破——有的地方直接“发钱”鼓励生娃,有的地方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门诊报销,多个省份修订计生条例,增设育儿假、男性陪产假,各地加快建设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公共照护能力。纾解生育焦虑,更多精准减负的“大招”在路上、/P>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亟须公共政策设计的精雕细琢,着力解决育龄人群急难愁盼的问题。只有打好政策组合拳,关切公众的难处,提出有力的对策,才能化解压力,黏合“想生”与“敢生”之间的裂缝、/P>

(作者:白晶晶,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9span>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