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创新科技赋能,赓续博物新知

来源:新华日报
2022-03-29 07:46

  原标题:创新科技赋能,赓续博物新知

  2021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

  如何发挥好文物工作的独特优势,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文化的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大博物馆善思善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对此,不少省市做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有益探索。如,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依托自身天然的历史遗存优势,建成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黄河文化、长征文化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并以“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基准,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河南文博系统立足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重要文物古迹和早期中国文化资源相结合,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实景演出、沉浸式体验等项目,成功塑造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广东从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等角度切入,重点提升发展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博物馆建设,通过策划展览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地铁等,让文化持续融入市民生活。

  就江苏而言,策应《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发展走在前列,争取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国家卓越博物馆”的愿景目标,建议在现已“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位列全国第一”“备案博物馆314家,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70家”“登录可移动文物28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7万余件”等实力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技+博物馆”的新路径,为打开博物馆的更多可能,投以无限的技术“催化”。

  文物藏品新活化。博物馆的文物大多价值珍贵,借助高科技,可进一步为发展博物馆展陈赋能。一方面,通过“数字博物馆”形式,将线下藏品展览转变为线上呈现,不仅文化传播有了新的空间,“文物与科技”的新碰撞还有助于实现受众以更自由的角度和方式体验文物背后的文化与故事。另一方面,博物馆内配备的智能互动设施,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目前南京博物院开发的藏品信息化高清影像采集与RFID系统的不断开发,使传统意义上的文物经过数字媒介的系统化管理和传播,跨越表达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藏品的修复与保护、传播与研究、互动与衍生等全系统化的升华。

  赋能文博新发展。对于肩负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来说,传播是其提供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提升融媒体时代下自身的传播力,博物馆纷纷主动向移动类社交媒体靠拢。文博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和“五觉”虚拟体验技术,形成智慧博物馆标准、安全和技术支撑体系。博物馆利用新型媒体推广馆内相关活动、传播文博资讯、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与互动,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打造明确的文博品牌形象,成为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2021年,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示范单位,苏州博物馆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勾勒出智慧博物馆,创建数字资源管理、观众管理、智能导览、陈列展览管理、文创产品管理与统一门户等较全面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同使用、藏品数据的共同分享,为打造充满吸引力的人文科技新高地奠定了基础。

  助推产业新动能。博物馆从最初的收藏、研究、教育到现在主动转型为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能型组织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新生机。尤其是在万物皆可互联互动的时代,博物馆观众不只是单纯的参观者,更是创造者。博物馆积极创新市场运营的方式方法,让更多观众参与进来,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多重“丰收”。近年来,博物馆“破圈”为城市引流屡上热搜。从门票收入看,不少博物馆已经摆脱了对门票的依赖,转而实现二次消费的强拉动。《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博物馆运营管理,创新实施“博学研”成果转化应用。

  2022年3月26日,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倡议》重点围绕“资源共享,普惠互利”“场景共创,提升自己”“标准共建,与时俱进”“责任共担,守正创新”四个主题展开。在相关政策和倡议带动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正在利用数字科技与互联网呈现出迭代升级的趋势,博物馆业态的赋能创新正在有力助推文博产业的快速发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文化发展的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自发投入到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认识与学习中。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催化了传统博物馆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以藏品和空间为核心的博物馆来说,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实现博物新知,正成为新的“赶考”之问。

  (顾生蓉 顾伟玺,作者分别为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