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引题)
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主题(/P>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京津冀三地稳中求进,区域经济稳步恢复,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021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6万亿元。其中北京、河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分别?0269.6亿元?039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8.5%?.5%;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5695.1亿元,增?.6%。与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7%?.9%?.1%、/P>
三地居民收入增速均?%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产业园里一片朝气蓬勃。作为首批落地产业园的“独角兽”企业代表,思灵机器人对6000平方米闲置厂房更新改造,开展智能力控机器人的生产、应用项目研发等,助力北京制造业提质增效、/P>
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产需求逐步恢复。生产领域中,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其中医药行业、电子行业贡献突出;津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2%?.9%,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生产全面增长。服务业运行稳定,三地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5.7%?.7%?.7%,其中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P>
从需求领域看,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6%?2.5%,河北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22.8%。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4%?.2%?.3%,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P>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数据显示,北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各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调控目?%以内;天津新增就?7.62万人,河北城镇新增就?2.5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7449元和29383元,分别比上年名义增?%?.2%?.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P>
高精尖产业发展亮点突凹/STRONG>
新兴动能增势良好,创新引领释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产业加快成长,表现亮眼、/P>
据统计,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成以上,智能化产品生产加速,工业机器人产量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达到56%。天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9%?.3%,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7倍?4.3%?3.2%。河北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八大行业实现全面增长、/P>
三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017年的?位上升至?位。天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河北创新平台增多变强,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5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0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27家、/P>
北京科创资源辐射津冀
“北京研发、三河转化”,随着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推进,落户三河市的北京企业不断增多,北京的产业资源在三河市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当地产业发展、/P>
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持续增强产业对接协作。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转入河北单?616个,其中法人单位3475个;京冀在津投资到位?510.4亿元,占天津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成、/P>
北京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年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企业占1/3,北京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40%;廊坊三河市兴远高科?7家科创园入驻企业796家,其中京企占比?5%、/P>
备受关注的“两翼”建设加快推进。据了解,由中心城区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业数量?017年起持续增长?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新设市场主?.2万户,创5年新高;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共引?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万个,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2021?2月正式开诊。雄安新区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1%,保持全省领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等央企落户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也在加快落地 (北京晚报记 陈雪柠)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