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单轨道岔高级技师张杰——(引题(/P>
看听结合 精准维修(工匠绝活)(主题)
人民日报记 王欣?/P>
【绝活看点【/FONT>
张杰,专注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创新工?8年,牵头编制了国内较早关于单轨道岔的维护手册等技术书籍资料,先后主持单轨道岔技改创新项目近30项,节约成本?000万元,获7项实用新型专利、/FONT>
嗒、嗒、嗒……深?点,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道岔梁上,机械养护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P>
单轨道岔,是引导轨道交通列车由一条线路转向另一条线路的设备。列车只需要通过道岔换道,就能行驶到另外一条轨道上,实现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P>
2005年,重庆建成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004年进入重庆轨道集团线路设施部的张杰(见图,资料照片),成为国内首批道岔工。如今主要负责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创新工作、/P>
随着最后一班列车进入车场,张杰和他的工友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单轨道岔检修工作、/P>
道岔检修工作只能在运营结束、轨行区断电以后才能进行。这意味着每项作业时间必须精确到几点几分、/P>
验电接地,切断道岔驱动电源,拆卸防尘?.....每完成一项作业项目,张杰就在工单对应位置打上标记。“因为我们的维修时间通常是在凌晨1点到4点,只有3个小时。“/P>
因为道岔是“无替换设备”,出现任何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列车停运,影响整段线路运营。因此,道岔工每日都要对道岔进行“体检”,保障运营安全、/P>
一?0斤重的工具包、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这就是张杰的工作装备。日常维修时,张杰都会记录下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写下自己的总结。这些年下来,张杰和他的团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资料数据,为道岔的国产化提升,提供了详实依据、/P>
?004年参加工作至?8年,他对道岔的上千个标准数据了如指掌。一线维修人员往往对新设备不了解,张杰根据标准与自己多年的经验,牵头编制了国内较早关于单轨道岔的维护手册等技术书籍资料、/P>
在张杰看来,有些变化适合用耳听。只见他用随身携带的点检锤,敲打了一下轨道梁之间的接缝板,听见一声清脆的回响。“声音清脆就表示轨道梁间结合紧密,如果回声低沉,这可能说明轨道梁之间的螺丝有了空隙或者松动,就需要检查确认问题所在。“/P>
“听”完是“看”。只见张杰打开探照灯,保持着半蹲的姿势,屏住呼吸,以便找到最佳状态。仅靠目测,便得出结论,“两个接缝板之间的高差没有超?毫米,符合标准。”同行工友用游标卡尺一番测量后,果然没问题?/P>
赶在早上4点前,张杰和工友们在首班列车出站前处理完毕所有事项。当城市在薄雾中露出微光,张杰和工友们才离开工作现场、/P>
2012年,以张杰本人名字命名的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透过工作室的窗户,能看到不时穿梭而过的轨道交?号线列车、/P>
每组单轨道岔造价高达500万元?500万元。如何延长单轨道岔的使用寿命,成为张杰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012年,通过观察、测试,张杰团队发现道岔推杆故障是由于刹车垫片磨损而导致的。通过反复测量尺寸、调试位置,张杰团队设计的新垫片延长了单轨道岔的使用寿命,节约了大量资金、/P>
轨道列车在运行时,道岔运行状态、故障时间、点位等参数指标暗藏的隐患,工作人员用肉眼难以发现?021年,通过成百上千次试验调整,张杰和工作室团队成功研发出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P>
10年时间,张杰带领团队鼓足干劲学技术,“以前没有厂家资料,没有解决规程,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对一些锁定装置进行改造,每个设备都要进行大量的试验。“/P>
如今,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实施3?个项目,包括研发、技改以及设备出现临时突发情况的调试和改造。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近30项,拥有国家新型实用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市级荣?0余项、/P>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