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慈善条例》施行,市慈善基金会积极践行条例精神打造慈善品牌(引题
探索阳光慈善之路,传递上海城市温度(主题(/P>
解放日报记 黄尖尕/P>
?8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自12?日启幕,将持续至明年1?日,历时36天、/P>
“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历?8年,已成为上海慈善领域的一张名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作为上海较早成立的慈善组织,自1994?月成立以来在慈善领域积极开拓、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基金会累计总收?57亿元,累计总支?23.5亿元,通过各类慈善救助项目的实施,受益人数累计?000万人次、/P>
今年9?8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上海市慈善条例》,自今?1?日起施行。基金会将积极践行条例精神,依法行善,探索阳光慈善之路,传递上海的城市温度、/P>
慈善品牌汇聚社会爱心
12?1日一早,72岁的退休教师秦玟换乘了2辆公交车,辗转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秦奶奶告诉工作人员,她是前几天看到“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的信息后特意来献爱心的、/P>
经过窗口工作人员介绍,秦奶奶选择了“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对学生有一份特别的感情。”由于身体原因,不方便每年赶来捐款,秦玟按照助学标准,选择了一次性捐?000元,资助一名大二学生直至大学毕业、/P>
这是基金会爱心窗口寻常的一天,也是“蓝天下的至爱”品牌项目“凡人善举”的一个缩影、/P>
本届“蓝天下的至爱”活动主题为“帮助他人,阳光自己”?2?3日到26日,开展的是温暖送三岛、关心远郊老人计划、为老健康进社区义诊、关爱“帕金森”老人健康活动、社区健康师·健康家庭行——妙逸康小儿推拿进社区等系列活动、/P>
与往年相比,今年活动的特色是慈善数字化。智慧助残、智慧养老等公益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精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人群感受到数字慈善带来的温度、/P>
1994年,基金会首次开展“蓝天下的至爱”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动,募捐善款全部用于资助本市特困家庭。上海“慈善一日捐”充分体现了“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018年,“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活动获选“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此后,“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阳光下展翅”“对口支援”和“凡人善举”等一批就业、培训、医疗、赋能类项目逐步组成了上海慈善事业的品牌体系、/P>
基金会位于淮海中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爱心窗口,多年来汇聚了众多上海市民的爱心?995年,基金会将其开通的慈善热线逐渐演变为接待捐赠的爱心窗口。近年来,基金会对爱心窗口进一步提升能级,形成?65天全年无休的“凡人善举”服务品牌,并推出“主题捐赠日”“明星志愿者日”等特色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上港球星、曲艺明星等各界优秀代表作为窗口志愿者参与服务。同时爱心窗口也逐步向各区延伸、/P>
目前,基金会已形?大类62个集群众性、互动性、成长性、系统性、传播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慈善项目和慈善品牌。基金会还对不少传统品牌进行了商标注册?008年,基金会正式提出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发展?017年的“蓝天至爱计划”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的方式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和执行机构,以陪伴式服务、陪伴式联手等方式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发展、/P>
重大事件中承担社会责仺/STRONG>
去年大年初一,一名来自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老先生颤颤巍巍地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爱心窗口捐?000元,捐款本上第一次写下“资助医疗队救治新型病患者”的留言、/P>
这一天,国内各地开始陆续出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根据市民政局统一部署,第一时间发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行动”,累计收到捐赠款物6.78亿元,捐赠款物累计支?.5亿元,在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市和上海等地区组织实?00余项援助项目、/P>
《上海市慈善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慈善组织应当根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提供的需求信息,依法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建立募集款物接收、发放快速便捷通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多年来,每一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003年“非典”?004年东南亚海啸?008年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灾害?010年玉树地震?014年鲁甸地震?020年新冠肺炎疫情?021年河南和山西水灾等,基金会都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开展募捐工作,实施各类援助项目。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基金会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担当起了相应的责任、/P>
《上海市慈善条例》第三条对“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动员全社会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事业发展基本原则做了明确规定。基金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行业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战略,在参与灾难援助、助力脱贫攻坚、推动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和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贡献、/P>
一年一度的“温暖送三岛”慈善活动将?2?5日在长兴岛举行。作为历届“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的重要一环,基金会每年都会在寒冬季节,将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物资送到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帮助贫困家庭过上祥和年、/P>
上海社区、郊区的困难和弱势人群,一直是基金会的关注对象。近年来,基金会还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018年到2020年,基金会实施脱贫攻坚项?983个,共投入资助总额6.3亿元,其中资?.4亿元,物?.86亿元,服务类支出560万元,累计受益达199.87万人次、/P>
未来,基金会还将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自2018年率先提出将慈善事业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议题?020年明确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运作机制和重点领域以来,基金会设立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实施了安徽金寨革命老区“关爱留守儿童”扶贫项目,组建了长三角慈善专家库,建立了长三角慈善媒体联盟,将慈善的力量从上海推广到长三角地区、/P>
社区慈善深入人心
上海宝山区新沪路上,有一个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的“慈善仓库”,每年春节前的寒冬时节,都是这里最忙碌的时期。工作人员围在一起清点着来自全上海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明确去向,实现从捐赠方到受助方的“点对点”流通、/P>
各种慈善物资,只要配置得当就能发挥“雪中送炭”的效果。比如春节前夕,米面粮油、棉衣棉被可以帮助不少贫困户过冬;开学季,玩具和图书能给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快乐;名家书画作品和收藏品,可以在义卖义拍中卖出高价,转化来的善款可以帮助更多人…?/P>
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由基金会发起成立?000年,通过在上海各区开办慈善超市、开展“爱心直通车”“慈善大篷车”等形式的社区义卖,发挥了社区慈善平台的作用、/P>
社区慈善是本次慈善立法的特色。《上海市慈善条例》明确了慈善超市、社区基金会、社区慈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基金会始终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在慈善实践过程中,尤其重视社区慈善工作的发展、/P>
独居老人最担心什么?无疑是在家发生摔倒、昏迷等意外状况。去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推行慈善助老摔倒报警安全项目,在天山、华阳两个街道的100户老人家庭进行试点安装,深受老人欢迎。今年,助老项目向全区10个街镇进行推广,长宁区代表处计划3年内为长宁区6000户高龄居家老人安装助老摔倒报警装置、/P>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有16个区代表处扎根社区,它们是基金会的触角和抓手。自2011年起,基金会每年面向全社会开展“慈善四进”活动。为了落实好慈善进校园,基金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于1995年发起成立了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为了满足社区养老需求,基金会积极践行“安老”的办会宗旨,自1996年开始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探索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了“众仁”系列优秀的养老服务品牌、/P>
近年来,为了顺应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趋势,基金会逐步搭建市、区联合,线下节日活动和线上筹款季相结合的互联网众筹业务架构,打造“一区一品”建设,培育一批区级众筹品牌、/P>
规范治理打造阳光公盉/STRONG>
基金会建会之初就建立了党组织。成?7年来,基金会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对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调整完善,健全规章制度,使阳光慈善工作更规范、更透明、更专业、更高效。基金会对资金的收支实行全预算管理,注重审计和评估工作,建立多元评价效益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P>
公信力始终是基金会依法行善的核心。自2011年开始,基金会通过多年探索,建成了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确保每一分善款从进到出、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项全过程“有迹可循”。建会以来,基金会除了官网,每年还通过《解放日报》等公共媒体主动向社会公布账目,自觉接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审查、/P>
目前,在基金会备案的慈善志愿者队伍达?31支,注册的慈善志愿者达7.7万余人。基金会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完善,不断加大员工职业发展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强化员工合法合规意识,围绕《慈善法》及系列配套法律法规、《上海市慈善条例》等,认真组织系列培训和学习,把法制意识融入每位员工平时的慈善工作中、/P>
在《上海市慈善条例》实施以后,基金会将把各项条例落到实处,引领和带动上海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P>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