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测如何做到“胸有成竹”? - 体育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测如何做到“胸有成竹”?

来源:羊城晚报
2022-02-01 14:42

原标题: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测如何做到“胸有成竹”?

羊城晚报记者 赵亮晨

相比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有七成的项目在户外举行,对天气状况有更高的要求,而北京冬奥会更是首次在大陆性冬季季风气候下举办的冬奥会——寒冷、大风、降水少、温差大等气候特点,无疑对北京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考验。不过,东道主已经对此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雪上项目受到气候条件、户外环境复杂等因素制约,很多项目的比赛组织往往时刻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大雨、大风等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因素。因此,精准的天气监测和预报,对于主办方来说至关重要。

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在硬件方面有长足的升级——以冬奥赛场为核心,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地区山区组织实施了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延庆赛区的海陀山区的天气探测系统,在冬奥申办成功之前还是空白区域,如今已经建立了梯度观测站,高海拔地区气象特点和科技需求得到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响应。

在北京城区、延庆和崇礼三大赛区及周边,共建设了各种现代立体探测设施400多套。如今,我国已经首次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的天气预报能力,在延庆的高山滑雪赛道,可以据此提前预判比赛是否具备开赛条件。根据现在的系统,每10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精确到500米至1公里以内范围的天气预报,更好满足冬奥会的办赛需求。

硬件的提升,也让天气预报员们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从2017年起,由全国各地气象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预报团队连续5年冬季在各个赛区开展实地预报训练,其他季节则进行山地气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气象部门还建设了冬奥气象服务网站,按照赛区、场馆、比赛项目,可以实时查阅详细天气信息,以满足公众观赛、出行的气象服务需求。

北京冬奥会时,气象部门力争以精密的监测、准确的预报和精细的服务,为这场盛会赋能气象内涵,为“安全无盲区”的冬奥盛会担负起气象责任,为“精彩不打折”的冬奥盛会作出气象贡献。

在北京冬奥会之后,这些气象科技成果还将继续在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建成山地气象三维观测系统、培养山地气象预报技术团队、建立山地气象服务支撑工作平台,以及研究山地气象发生发展机理、拓展山地气象服务成果应用,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