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消费日里谈消费:在外务工,这些消费“坑”千万别踩! - 财经 - 中工罐/title>

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消费日里谈消费:在外务工,这些消费“坑”千万别踩!

来源9span>工人日报客户?/span>
2022-03-15 10:47

  【打工新鲜事

  原标题:消费日里谈消费:在外务工,这些消费“坑”千万别踩!

  每年??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信息?022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在外务工不易,从日常小物到房车大件,这些消费“坑”千万别踩!

“种草”消费有“杂草“/STRONG>

  “种草”,是网络流行语,泛指把某种事物推荐给他人,让别人也喜欢该事物的行为。“种草”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各大小美妆类论坛与社区,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种草消费”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P>

  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旦有利可图且监管不到位时,往往就会背离初衷、乱象丛生、/P>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网红”不具备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有的为了蝇头小利,没试用过产品就胡乱吹嘘。更有甚者,在形形色色的“种草笔记”背后,有大量代写代发团队,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写手的任务是根据商家需求,编写细节丰富、煽动力较强的“文案”。随后,“文案”将转至提前选好的粉丝数多的博主、达人等手中,打着“亲测有效”的名号在各大平台投放、推广、/P>

  有的商家还通过发私信的方式,邀请普通用户合作:用户无需使用体验产品,只要复制粘贴商家提供的图文素材,在自己账号下发布,就能获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报酬、/P>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丁瑛表示,“种草”是一种口碑营销,当种与被种之间缺乏信任,人们的心理基础就会被打破、/P>

  “良好的种草氛围应由大家维护。”丁瑛说,对网红、达人等群体而言,推荐东西要真实可靠,这样才能收获长期的信任与支持、/P>

  作为消费者,要理性“种草”,同时积极参与监督,发现线索主动投诉举报,让“虚假种草”无处遁形、/P>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会销”产品需留意

  打着知名品牌家电“答谢会”旗号,以“即将上市新品半价销售”宣传为诱饵,将原本只有几百元的商品?000多元的价格向老年人兜售。近日,记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采访时发现,“会销”出现低价产品高价卖的新花招、/P>

  如今,“会销”形式花样翻新,组织者往往租用高档酒店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并以“特别活动”“价格优惠”“赠送礼品”等形式忽悠老年消费者,然后低价从网上购买商品后高价出售,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售后服务也无法得到保证,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P>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应留意,正规品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实体店开展的各类优惠活动都是公开透明的,不会以“会销”形式出现,消费者不要轻信组织者的忽悠,一旦遇到这种“会销”,要及时向厂家咨询,多方了解、比较所购商品价格,最好到品牌实体店或正规网络平台购买、/P>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P>

“山寨食品”多鉴别

  在正规食品和三无食品之间,有这样一个灰色地带,游离着另一类独具特色的包装食品,它们通过打擦边球起名,模仿知名品牌包装,在食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类食品被人们戏称为“山寨食品”、/P>

  从性质来看,“山寨食品”实际上是游走于模糊地带的“侵权产品”,近年来,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管理部门都曾出台相关政策严厉打击“三无食品”,但这类“山寨食品”的制造商在法律层面大多手续齐全,是独立注册的合法企业、/P>

  这些“山寨食品”如今仍泛滥于网购平台及部分乡镇,通过模仿外包装,打擦边球起名等方式侵害着部分缺乏鉴别能力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P>

  实际上,这部分鉴别工作不应强加于消费者,需要食品企业从源头上肩负起社会责任,严以律己;更需要职能部门在终端明察秋毫,重拳出击、/P>

  (来源:澎湃新闻(/P>

高额机票退费难

  机票高额退票费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疫情,部分旅客出行受到防疫政策影响,在非自愿情况下退票,却因各种理由无法得到退款、/P>

  据黑猫消费者投诉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与“飞机票退票”关键词相关投诉?6000条,大多数反映的是退票被航司和平台收取高额手续费或疫情等非自愿因素无法得到全额退款的问题、/P>

  那这样的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群众向购票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由于并未有统一标准,所以得到的回复模棱两可各不相同,退票难、退票贵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P>

  之所以出现大量机票退票投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主要是部分航企和合约平台制定不合理的退改签政策,导致无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由于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存在监管漏洞和盲区,行业内形成制定退改签“霸王条款”的潜规则、/P>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提醒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票,认真查看售票和退票规则,并保存好相关证据,遇到问题,依法理性维权、/P>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P>

二手车交易多纠纷

  近年来,二手车行业交易规模不断增长,二手车交易纠纷也日益增多,消费投诉处于增长趋势、/P>

  3?1日,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共同发布二手车交易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选择正规平台交易,签订合同明确责任,主动获取鉴定报告,提前防范交易风险。省消委会还指导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制定了《广东省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联合向社会发布推广、/P>

  据统计,2021年,广东全省消委会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17294件,同比增长12.23%。涉及二手车的投诉问题主要有:车辆信息不透明、鉴定评估不“专业”、服务承诺不清晰、交易流程不严谨、责任划分不明确、投诉处理不积极等、/P>

  (来源:广州日报(/P>

网络消费要防茂/STRONG>

  随着网络消费新业态的发展,网络消费领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不容忽视、/P>

  中消协根?021年网络消费投诉情况,梳理出几类主要问题,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和防范。主要包括:

  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有的商品、服务的真实品质与经营者的宣传承诺不一致、/P>

  不公平格式条款。网络交易的特点决定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实施交易、/P>

  利用预付式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长期以来,经营者利用预付式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屡屡发生、/P>

  妨碍消费者获取售后保障。有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妨碍消费者获取售后保障,滥用无理由退货权的排除规则等、/P>

  妨碍消费者如实评价。对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主观真实评价,是网络消费者享有的权益、/P>

  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过度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甚至进行非法交易,都侵害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P>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P>

过度信贷有风?/STRONG>

  近年来,时有消费者投诉反映过度授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或违约金高、暴力催收等。此外,一些商家诱导消费者以贷款或透支方式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和维权困难、/P>

  3?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P>

  一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P>

  二是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P>

  三是诱导消费者把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P>

  四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P>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借贷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P>

  (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多方发力,消费利好消息频?#9758;??

50城扶持新市民购房需汁/STRONG>

  全国两会前后,楼市利好政策频出、/P>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对符合购房政策要求且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P>

  今年两会前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新市民”是指已经在城镇居住但还没有户口,或者刚刚拿到户口不足两三年的人,目前这一群体的规模有3亿多人、/P>

  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都是“新市民”的实际需求,但在解决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P>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该新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新市民购房提供信贷支持,有利于减轻新市民的购房压力,从而有利于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亿新市民,意味着具有较大的潜在购房群体,该政策实施有利于激?亿新市民中潜在的合理购房需求、/P>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今年以来,已有近50个城市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P>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P>

首个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成立

  上海市消保委3?3日透露,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已成立,这是首个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P>

  基金会业务范围包括资助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开展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知识宣传、消费公益诉讼、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商品和服务比较试验等活动;资助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援助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资助志愿者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奖励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等、/P>

  (来源:澎湃新闻(/P>

测评显示消费维权指标上升明显

  3?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召开线上新闻通报会,正式发布?02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P>

  测评结果显示?021年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总体水平良好,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连续4年稳步提升?02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0.59分,?020年提?.27分,且首次突?0分、/P>

  3个一级指标中,“消费供给”得分最高,?1.93分;“消费环境”得分相对次之,?0.52分;“消费维权”指标得分为80.05分,尽管结果排名相对最低,但较前几年测评提升幅度最大、/P>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梳理中消协连续五年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稳中有升,总体处于良好水平。这表明在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各地消费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消费者感知反馈良好、/P>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P>

责任编辑9span>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p>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


中工网微


中工网抖


工人日报
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