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滤镜重重,撑不起打动人心的作品

来源:中工网
2021-11-16 09:26

  龚先生

  电视分辨率都4K了,网速也提到5G了,观众却愈发看不清演员的脸,看不懂乌漆墨黑的画面——近来上线的几部古装剧、年代剧、现代剧,或画面阴森灰暗,或磨皮到模糊难辨,让观众集体吐槽“太废眼睛”。

▲某部电视剧因色调太黑,被网友调侃“黑漆漆的,生怕我看见”。图源互联网

  国产剧热爱滤镜,国产综艺热爱滤镜,直播带货、短视频、自拍统统都爱滤镜。

  没了层层滤镜的加持,演员不会演了、导演不会导了、摄像不会拍了,这种集体“滤镜依懒症”的背后,是从业者对文艺作品之美缺乏认识、盲目追风,往深里说,是演员对自己的演技没底气,导演对自己的内容没信心,技术人员对自己的业务水平没把握。

  说到底,本子不行、演员不行,只好把全部希望放在滤镜上。

  无论是之前火爆的阿宝色、莫兰迪色,还是现在流行的高级感、电影感,不是色调太暗、饱和度低,阴森晦暗到啥也看不见,就是高饱和度、高亮高美颜,五官糊成一团、背景全是花花绿绿的色块,共同的特点是都看不清演员的长相、表情,看不清背景究竟是个啥。

  深究起来,很多作品本身经不起推敲,演员更是没有什么微表情这种高级的表演。“半永久内容+半永久妆容+半永久演技”,哪样都是假的,只有追求“伪精致”“伪高级”的流量野心是真的。

  比如,《琅琊榜》火了,就学冷色系的色调,毕竟严谨的细节考证、扎实的内容节奏、唯美的光影运用都太难了,而后期调几个参数就容易多了。“腿到不了,鞋到位了”,流行啥风跟啥风,蹭一波流量再说。

  滤镜一开,朦朦胧胧地拍个模模糊糊的故事,反正总有观众冲着几张“脸”而来。拍什么不重要、演什么不重要,“流量工具人”美美哒就行了,话题走一波儿——齐活儿。

  然而,观众的眼睛被滤镜整得挺疲惫,但脑子还是清醒的。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不管多少层滤镜,在真善美这一文艺永恒价值的判定上,某些手法一戳就破。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不是人脸之美,不是服装、化妆、道具之美。

  即便退一步,网友依旧推崇30年前的《西游记》《红楼梦》《武则天》里的演员、美服,“是真的美,不是整容、不是滤镜、不是特效。演员有颜值,服化道有手艺,导演靠着自然的光线就拍出了唯美的影视作品”——给出这样评价的,不只是70后、80后,还有90后、00后,“那才是真的养眼”。

  我国一位中年女演员曾请求工作人员不要修掉自己的皱纹,“我的故事写在脸上,而这张脸就是对时间对真实的一种致敬”。而在时下一些电视剧中,我们不仅看不到演员的皱纹,连青春痘、指甲、下颌线都看不到了。

▲某部电视剧播出后,剧中女演员在线吐槽自己的卧蚕不见了,经过调整卧蚕才终于回归。图源互联网

  近两年,几部现实主义作品火爆,这应该给那些沉迷滤镜的从业者“醒醒酒”:真正的美需要回归光影艺术的本质,在作品中反映这个时代的真,体现这个时代的善,创造这个时代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美。

  《觉醒年代》《山海情》没有滤镜,依然打动人心。

  满脸血痕的陈延年,一身黄沙的李水花,依然戳中泪点。

  而滤镜过猛,滤掉的不仅仅是皱纹,还有作品真实的感染力。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