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e网评]游学,到底是谁的“诗和远方”?-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e网评

[工人日报e网评]游学,到底是谁的“诗和远方”?

2019-08-30 11:31:23  来源: 中工网
游学,到底是谁的“诗和远方”?
文/龚先生

15622055172551000_1890x1063.png

  2017年暑期,月薪3万元支撑不起孩子暑假的新闻一度引发热议。两年后的今天,这一费用上升到8万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暑假即将结束,一位母亲晒出孩子的暑期账单,花式培训班、花式海外游学等,总费用7.4万元,其中游学占了5万元。

游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如今已不仅是上班族对“诗和远方”的调侃,它同样是学生族的权利,而游学则让这份情怀有了更加正当的名义和使命。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开眼界,长见识,锻炼生活和交往能力,游学的种种好处自不必多说。

  只可惜,一直以来,游学的名声并不太好——价格畸高、重游轻学、安全隐患等等。宣传诱人的海外名校游,有的就是转一圈校园、上一天英语课,和当地留学生座谈半天,剩下的时间则用来逛公园、刷游乐场或百货商店。

贵要贵得有道理

  如今一些游学产品,已然不再是“大路货”——线路是大学历史系教授设计的,不走传统的旅游景点,很多是基本没游客的博物馆和没有对外开放的考古现场,现场讲解的也不是导游和讲解员,而是博物馆和考古队的研究员。带队的博士老师不但随时可以答疑,一天行程结束之后,还会帮孩子们复盘,把白天的内容再串一遍,甚至还会把孩子们分成两个队,来个PK赛啥的。

  可见,用心get到学生的需求点,游学未必就是鸡肋,而是成为它本该有的模样——一种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学习方式。

timg (2).jpg

  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徐霞客行游四方,再到近代学人四处访学,从古至今,再远的距离都阻挡不了人们内心对“别处”的好奇和向往。

  眼下的游学,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远方的憧憬,还是人们对学习过程和品质有更高层次追求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也该来一场“供给侧改革”。

  在美国,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持证上岗。在日本,游学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务。在精准定位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之外,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体系也必不可少。

只是“抛砖引玉”

  当然,游学本身承载不了过多过高的期待。游学,更多是一种“抛砖引玉”——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为的是打开未知、激发兴趣,点燃了心中的“小火苗”,后续漫长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仍需要自己来完成。这其实与听完了讲座,回去还是要认真读书,做过了笔记,日后还需要时时翻看,是一样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对家长而言,给孩子报名游学团,或许能让暑假变得不那么难熬,却代替不了对孩子自身特点和兴趣的观察,对游学项目的比较和研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调整,等等。在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漫漫航程上,家长是不可缺席的瞭望员,甚至是把控大局的掌舵者。

15669637849851000_511x182 (1).jpg

  打开游学这扇窗,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然不再遥远,人们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

  什么时候,游学不再是培训机构、旅行社、学校等多方合谋的圈钱套路,不再是城市精英祈求孩子不进入鄙视链底端的赌注,不再是逃离生活的苟且和地理空间上的简单跨越,而真正成为一次纯粹的思想穿越、身心成长——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编辑: 韩京华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