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市民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 记上海体科所研究员刘欣-中工体育-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打工

中工体育

健身

为了市民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 记上海体科所研究员刘欣

2018-07-20 08:19:40 中国体育报

  38年前,他从一名铁饼运动员,走进体育科研工作行列;23年前,他从竞技体育服务保障,转向全民健身研究;这些年,他从参与首辆市民体质监测车研发下线,到创新“体育交叉培训双百计划”。时光荏苒,当初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年近花甲的业内专家。

  他,是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亲历、见证了中国体育一步步的改变,同时对科学健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体育健身本身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科学的指导。我的初心未变,我要更加努力地去发掘、去为百姓科学健身服务。”刘欣说。

  “初涉”健身领域:触动内心甘愿付出

  1980年10月,刘欣从上海田径队退役,进入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运动员选材、高水平竞技体育攻关保障服务研究,一干就是14年。

  1995年,随着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事业翻开崭新一页。机缘巧合,刘欣挑起了“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的重任。面对全新的大跨度岗位变化,刘欣明白之前科研任务有导师、前辈的提携指导,但全民健身工作要独挑大梁,要自己去落实、去开拓,必须要用专业知识支撑。

  于是,刘欣先从文献入手。前半年,他每周利用三天在上海医学会、图书馆等看文献,查资料。面对丰富的资料,刘欣如饥似渴,视若珍宝。为了节约时间,他自带干粮,连午饭时间都倍加珍惜。“带着一壶水和面包,进去泡一天。大多数文献都是外文资料,不仅要看懂,还要准确把握意思,这就必须要花很多时间。”

  2000年,上海投资全国第一辆市民体质监测车。这辆由大巴车改造的体质监测车,装有从美国、德国、法国、韩国引进的力量、超声成像骨密度、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等测试仪器。考虑承重安全和架构高度需要反复调整,主持研制的刘欣总共去了三四十次外地的生产基地。

  这辆付诸多方努力与心血的市民体质监测车,2001年元旦驶上了申城街头,跑遍了市区乡镇、厂矿、校园,甚至还开到了偏远的农村。清晨6点发车,每到一地测试,车前都会排起长龙。全部测完、解读完已是傍晚,回到市区则是深夜了。上海的流动体质监测惠及各行各业,每年有近万人上车测试。披星戴月很辛苦,但刘欣却非常高兴,“全民健身是造福人民的大事,也是我愿意坚守的原因。”

  严谨思考创新:150万个数据甄别筛选

  2005年、2010年、2014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告显示,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连续三次蝉联全国第一,获得了分量极重的“大金牌”。这些成绩背后是全市从上至下的积极参与,是科研人员一次次奔波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枯燥的监测、分析中,刘欣和同事们铸就了这一成绩。

  调查国民体质现状,深入研究市民体质变化规律,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数据。长期负责这项工作,刘欣对数据质量特别上心,“要保证监测质量不打折扣,不掺水分,每一个监测点都必去现场,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我走了16个区。我们始终把体质监测当作全民健身重要内容,只要百姓有需求,乐意参与,努力完成各个项目,测试才能反映出真实的体质水平。”

  其实,刘欣和伙伴们早已有过实践机会。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1997年第一次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刘欣记得,当时测试队拉着简陋的小车,简单的测试仪器,去了中科院、上钢五厂等,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在新世界商场,测试折返跑项目,一群空姐穿着高跟鞋就来了,她们脱了鞋子光脚跑。而穿裙子的女营业员,在柜台里找一套运动服,大家轮流换着上场。”刘欣笑着说。

  每次测试采集有4万多人检测样本,多达150万个数据。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儿园孩童。面对庞大的数据,刘欣和科研团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甄别、筛选。“那3个月的时间,天天对着电脑屏幕,盯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完全把自己沉浸在其中。”唯有耐得住寂寞,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一串串数字。发现异常数据跟踪复核,来不得半点疏忽和浮躁。在测试、分析和评价中,市民准确了解自身体质状况,获得有针对性的健身处方,提醒纠正健康误区,从而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如今,上海市开拓新思路,采用大数据。刘欣和团队已将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纳入市民健康档案中,“不仅要动起来,更要指导科学、有效锻炼,才能使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惠及百姓。”

  自我接受挑战:让“硬数据”变成“软实力”

  “大家两只手一上一下在背后能拉住吗?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测试你的肩膀灵活性”“平板支撑是很好的增强腰肌背肌的锻炼方式,可是你做对了吗?”电视荧屏上,刘欣坐镇《运动不倒“问”》,为市民健身答疑解惑。

  “暑期来临,夏天踢球前要注意预防性补水,运动中补水,恢复性补水;做足热身。踢完球浑身大汗,勿要冲凉。运动应适量……”在上海体育微信里开设《欣欣专栏》,面对体育爱好者的踊跃提问,刘欣提笔互动,宣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进入新时代,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全民健身事业。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大健康”背景下,上海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深化“体医结合”,实行“主动健康”计划。在《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中引入一项全新数据——“科学健身素养”测评,结果市民得分不尽如人意,而解决科学健身水平的短板,提高市民健身健康素养“软实力”,必须从现在着手。在刘欣看来,这给体育科研施展的舞台更大了,服务于民的面也更广了。

  在全民健身实践中,一个难题曾困扰主管部门:医生往往不掌握运动技能,无法开设“运动处方”,社会体育指导员则不具备医学知识,难以“对症下药”。如今,申城正推动“体医交叉培训双百计划”的创新实践。尝试在基层社区打造100名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100位能指导病人锻炼的社体指导员,让全科家庭医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概念,更好推广体育在防治慢病和康复方面的作用。这一接地气的专题培训已经办了6期。“作为项目执行者,我注重的是让每一名培训者实际操作体验。医生们带上运动鞋、穿好运动服,出早操、练杠铃、动感单车,甚至是攀岩。在运动中去体会,再指导病人时就有底气了。”刘欣说。现在,第一批“双百人员”已在社区为糖尿病人开具“运动处方”。

  这两年,刘欣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荣誉。在与刘欣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他那股乐于钻研体育科研的劲头,体会到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带来的改变与幸福感。“作为健身科研团队中的一员,上海全民健身的大环境,给了我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在健身领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把所学知识财富服务于百姓,更要感谢并回馈给社会。”

  奋斗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刘欣也会继续坚持走下去……平萍 周阳

编辑: 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吉林省第十八届运动会职工组开赛

  • 优势栏目

    2018中国·青海高原国际攀岩大师赛落幕

  • 优势栏目

    “战车”熄火 回炉重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buschkle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